22:16 欺壓貧窮為要利己的,並送禮與富戶的,都必缺乏。

箴言 22:16『欺壓貧窮為要利己的,並送禮與富戶的,都必缺乏。

He who oppresses the poor to increase his riches,
And he who gives to the rich, will surely come to poverty. (nkjv)

一個社會,必然有窮人,有富戶,即便在共產世界也毫不例外。但是,一個社會如何對待窮人富人,是這個社會之文明程度的寒暑表;一個人對待窮人富人的態度,也是這個人之人格的試金石。在中國,古有「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之訓;今有專拍皇上馬屁卻粗暴「清除低端人口」的強國京官。古有「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卹」之訓。今有流傳坊間的貴婦買蛋故事:

貴婦請貴客到一間高級餐廳用膳,路過街市時忽然想買雞蛋。雞蛋的市價是每隻一元,貴婦問擺地檔賣蛋的老翁:「十元一打,賣不賣?」可憐老翁正愁日薄西山,只好無奈地說:「好吧…」貴婦挑了十二隻最靚的,還向她的貴客炫耀自己的殺價本領。那一晚他們闊綽地吃掉了千元大餐,再乘興打賞了幾百元小費。

 

誠如箴言14:20-21:「貧窮人連鄰舍也恨他;富足人朋友最多。藐視鄰舍的,這人有罪;憐憫貧窮的,這人有福。…欺壓貧寒的,是辱沒造他的主,憐憫窮乏的,乃是尊敬主。」智慧師在此揭示了人犯罪墮落了社會現狀,然而不是淹留於這種現狀之中,乃是指明禍福之道,並發出嚴厲警告。事實上,欺貧或諂富何止是一個個人修養或社會道德的問題,更是一個屬靈的問題,就是一個人與神關係的問題。出了這個問題,有嚴重的苦果。

「人以厚利加增財物,是給那憐憫窮人者積蓄的。」(箴言28:8:)

耶穌又對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甚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路加福音14:12-14)

22:15 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

箴言 22:15『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

Foolishness is bound in the heart of a child; but the rod of correction shall drive it far from him.(kjv)

今天是安省的家庭日,家庭本是溫馨幸福之所,令人扼腕歎息的卻是,破碎家庭與日俱增。因為人中了魔鬼很多利用人性的弱點去拆毀家庭關係的毒計,其中主要的兩方面,分別是敗壞夫妻關係,及敗壞親子關係。雖然這些毒計所生的惡果非常明顯,但魔鬼又用許多赤裸裸的謊言給這些惡果加上各式看似美麗的包裝,例如「人本」、「自由」、「開放」、「進步」…使人繼續淪落在魔鬼毒計的陷阱中,甚至不願自拔。

讀到本節箴言,我們自然很容易就聯想到體罰。然而本節箴言的要點並非體罰,而在於管教。何謂管教?簡單地說,犯錯誤是有後果的,但人卻不一定會及時意識到後果,即或知道有後果也不知後果的嚴重性,以致一犯再犯甚至變本加厲。管教之目的就是要人能夠意識到犯錯的後果,從而避免再犯甚至犯更嚴重的錯。人要能夠意識到錯,必需有痛感的刺激,管教是藉痛感觸動知錯的意識,是藉痛感達致必要的醫治。箴13:24「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23:13-14「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

因此管教是在「愚蒙迷住孩童的心」時執行,管教的目的是「遠遠趕除迷住孩童的心」之愚蒙。所以體罰並不等同管教,管教也不一定非採取體罰的形式不可,即或體罰也有適可而止的限度。(「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的意思不是「無論你如何用杖打也打不死人」,而是適度地用杖管教,身體不至於死,靈魂也可得救。不適度地用杖打,既可能打死人的身體,又可能打死人的靈魂。)聖經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 6:4)。

在過去的世代,體罰往往被過份濫用,甚至淪為大人情緒的發洩,造成被罰者肉體和心靈難以癒合的創傷,有時更將仇恨注入了關係。但在過去的世代,同樣也有不少過份溺愛的大人,沒有擔起管教責職的勇氣,放任孩童在無約束的愛海中遇溺,連基本人格都敗壞了,遑論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很多人只留意到現代禁止體罰,忽視了現代阻礙管教的現象。加國一位父親,因為年幼的女兒上網亂交了損友,禁止她上網,被小女孩一狀告上法院,被法官判決罪成。至於保護兒童會,許多僅憑一面之詞,就將兒童從父母家中帶走。都說明魔鬼的新戰略已經從個人家庭倫理的層面的零星衝突,轉變到了社會輿論乃至法律層面的全線出擊,魔鬼乃是要叫愚蒙長久迷住所有孩童的心,迷住所有人的心。

我們當識破魔鬼的詭計,如三字經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作個盡責之人。同時在屬靈的事上我們又當單純如小孩子,良作個虛心受教者。

「你們又忘了那勸你們如同勸兒子的話,說: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你們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們,待你們如同待兒子。焉有兒子不被父親管教的呢?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再者,我們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他,何況萬靈的父,我們豈不更當順服他得生麼?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希伯來書12:5-11)

22:14 淫婦的口為深坑;耶和華所憎惡的,必陷在其中。

箴言 22:14『淫婦的口為深坑;耶和華所憎惡的,必陷在其中。

The mouth of strange women is a deep pit: he that is abhorred of the Lord shall fall therein.(kjv)

常聽說「色字頭上一把刀」,或者「溫柔鄉是英雄塚」,表面上似乎合乎這節箴言的警告,「淫婦的口為深坑」。但當人們說「紅顏禍水」時,便是將禍患全部歸咎於女人身上。

聖經的觀點則很客觀持平,並不籠統地視女人為「禍水」,只是苦口婆心警告人遠離「淫婦」的誘惑。這裡「淫婦」乃指凡神所認可的正當婚姻以外的性對象。箴言23:27-28更清楚地指出其害:「妓女是深坑;外女是窄阱。她埋伏好像強盜;她使人中多有奸詐的。」坑是甚麼?坑是陷阱。深坑是深及陰間置人於死地的陷阱。箴言第7章結語這樣描寫淫婦:「他的家是在陰間之路,下到死亡之宮」。箴言用了很大的篇幅來再三鄭重警告人要愛惜妻子遠離淫婦,例如箴言2:16-22,箴言第5章全章,箴言 6:20-35,箴言第7章全章。其中第7章用了一個實例的故事,栩栩地描繪了淫婦的無恥和姦夫的無知,是箴言22:14的動畫篇。

「我曾在我房屋的窗戶內,從我窗櫺之間往外觀看:見愚蒙人內,少年人中,分明有一個無知的少年人,從街上經過,走近淫婦的巷口,直往通他家的路去,在黃昏,或晚上,或半夜,或黑暗之中。看哪,有一個婦人來迎接他,是妓女的打扮,有詭詐的心思。這婦人喧嚷,不守約束,在家裡停不住腳,有時在街市上,有時在寬闊處,或在各巷口蹲伏,拉住那少年人,與他親嘴,臉無羞恥對他說:平安祭在我這裡,今日纔還了我所許的願。因此,我出來迎接你,懇切求見你的面,恰巧遇見了你。我已經用繡花毯子和埃及線織的花紋布鋪了我的床。我又用沒藥、沉香、桂皮薰了我的榻。你來,我們可以飽享愛情,直到早晨;我們可以彼此親愛歡樂。因為我丈夫不在家,出門行遠路;他手拿銀囊,必到月望纔回家。淫婦用許多巧言誘他隨從,用諂媚的嘴逼他同行。少年人立刻跟隨他,好像牛往宰殺之地,又像愚昧人帶鎖鍊去受刑罰,直等箭穿他的肝,如同雀鳥急入網羅,卻不知是自喪己命。」

從另一角度看,聖經不僅責罪淫婦,同時也責罪姦夫。古今中外,為甚麼有那麼多的男人,毫不理會警告,前仆後繼,自以為命交桃花勇往直前「花下死」?難道真的「英雄難過美人關」?又或者如現代人的荷爾蒙理論,人只不過是受內分泌驅遣的無恥動物?原來都不是,聖經在此一針見血地指出,栽在色情上的人是「耶和華所憎惡的」!十誡已包括了「不可姦淫」(出20:14),即使是不認識神的人也有認為「百善孝为先,萬惡淫為首」的良知。犯姦淫的,無視上帝的法則,一意行惡。箴言第5章結語這樣描寫:「惡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惡如繩索纏繞。他因不受訓誨就必死亡;又因愚昧過甚,必走差了路」。

因此,敬畏上帝是人勝過色情試探的途徑。創世記第卅九章記載約瑟如此回答色誘他的波提乏妻子:「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神呢?」在這高舉性自由的世代,禮崩樂壞的社會中,當我們面對試探時,是否也能夠像約瑟一樣說:

「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神呢!」(創世記39:9b)

22:13 懶惰人說:外頭有獅子;我在街上就必被殺。

箴言 22:13『懶惰人說:外頭有獅子;我在街上就必被殺。

The slothful man saith, There is a lion without, I shall be slain in the streets.(kjv)

外國有句諺語: 「勤勞使人成勇士,懶惰使人變鬼魔」,意思說,心慵使人喪志,意懶造出懦夫,懶惰與怯懦是雙生的。

古時獅子是中東地區常見的野獸,其兇猛的確足以殺人;但野獸生活在野地,甚少會跑到街道上來。所謂「外頭有獅子;我在街上就必被殺」聽來荒謬得甚誇張,大概只是懶惰人足不出戶的藉口,但當這樣的藉口用多了,連懶惰人自己都會信以為真。

我們不必只忙於取笑說這句話的人懶惰。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是懶惰人。我們有時拒絕承擔責任,原因是我們膽怯不敢接受挑戰。沒有勇氣接受挑戰可能有多種原因,包括缺乏冒險精神。而缺乏冒險精神本身不是懶惰是甚麼?而且我們還能夠言之鑿鑿將怯懦合理化,連自己都會信以為真。我們需要主的話來提醒:

「感謝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書15:57-58)

22:12 耶和華的眼目眷顧聰明人,卻傾敗奸詐人的言語。

箴言 22:12『耶和華的眼目眷顧聰明人,卻傾敗奸詐人的言語。

耶和華的眼目保護知識,卻毀壞奸詐人的言語。(和合修訂本)

The eyes of the Lord preserve knowledge, But He overthrows the words of the faithless.(nkjv)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科技日新月異,然而人卻沒有因此活得更好,相反隨著歪理與日俱增,世風如江河日下,人也落在「文明」的苦海浮沉。聖經指出「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到了一個地步連謊言也在重覆千遍之後被公認為真言,甚至有些人相信強權就是真理,反而千古不易之真理的聖經不斷受到攻擊和挑戰。但歷史證明,神自己親自保守了祂的聖言,叫一切敵擋基督的謊言一一破產。

耶和華的眼目眷顧聰明人,誰是聰明人?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 9:10)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我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作事的結果報應他。」(耶利米書17:9-10)

22:11 喜愛清心的人,因他嘴上的恩言,王必與他為友。

箴言 22:11『喜愛清心的人,因他嘴上的恩言,王必與他為友。


Whoso is loving cleanness of heart, Grace [are] his lips, a king [is] his friend.(ylt)

「喜愛清心的人」與22章10節的「褻慢人」成為鮮明的對比。喜愛清心的人柔和謙卑,心裡沒有詭譎,他不妄發議論,也不憤世嫉俗,隨遇而安,常懷感恩,這是美好的品格;而他口裡所說的是使人受益的恩言,在恰當的時候說合宜得體的話,這是良好的溝通技巧。恩言不是巧言令色,阿諛奉承,更非腹劍口蜜,不論是稱讚鼓勵還是責備安慰,都是動機純良,真誠無偽。這樣的人,雖然沒有極力表現自我,卻自然而然地贏得他人的由衷敬意,甚至連王也必與他為友。王或有臣僕千萬,即使是股肱重臣也不一定是朋友;王要找到一個朋友實在不容易,三顧茅廬也不一定可得著,但是,「喜愛清心,嘴唇有恩言的,王必與他為友」(和合修訂版),何其美好的境界。

美好的品格,乃根本;良好的溝通技巧,是枝葉。樹不能沒有根本只有枝葉,只有根本沒有枝葉也不善。人不可不顧品格只重技巧,也不可只談品格而不問技巧。你我喜愛成為根深葉茂的生命樹嗎?首要的,就是要有主耶穌豐盛的生命,否則談何容易。

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他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路加福音6:45)

22:10 趕出褻慢人,爭端就消除;紛爭和羞辱也必止息。

箴言 22:10『趕出褻慢人,爭端就消除;紛爭和羞辱也必止息。


Cast out a scorner — and contention goeth out, And strife and shame cease.(ylt)

褻慢人的特點就是心驕氣傲,行事狂妄。他目中無神也無人,自以為是,因此他鄙視其他人和其他人所作的,橫加嘲諷侮蔑;而且他不接受別人的勸誡,恨惡責備他的人。不難想像,褻慢人一出現就引發爭端,紛爭和羞辱也隨之而來。

我中學時的班級是全校老師公認最自律的一班,所以長年被固定安置在遠離教務大樓的一個單獨課室,課堂以外就在老師視線以外,雖山高皇帝遠卻從來沒有人惹是生非。有一次來了個插班生,據聞家長是財雄勢大有頭有臉的人物,親自向校長說項讓不肖子破格進了來,給他一個洗心革臉從新開始的機會。他一來就諸多搞事,而且帶壞另一個覺得他有趣的同學,全班再無寧日。最後他甚至公然在上課時吃起芒果來,一股熱帶水果味瞬間就填滿了整個課室。弄得校方無法再顧全人情,不得不把他逐出校門,還最好的班級一個應有的舊觀。

趕出褻慢人,有時會被視為沒有愛心,不能體諒,不夠包容,又會將褻慢人逼上梁山。事實上,包庇一個褻慢人是傷害其他很多人,溺愛一個褻慢人是狠待其他很多人。眾人之事,我們必須在憐憫與紀律之間作出智慧的正確選擇,再另闢愛心,體諒,包容的個人途徑。要知道當驕傲的天使起來反叛神時,也同樣被逐出天庭。

你因美麗心中高傲,又因榮光敗壞智慧,我已將你摔倒在地,使你倒在君王面前,好叫他們目睹眼見。(以西結書28:17)

22:09 眼目慈善的,就必蒙福,因他將食物分給窮人。

箴言 22:9『眼目慈善的,就必蒙福,因他將食物分給窮人。


The good of eye — he is blessed, For he hath given of his bread to the poor. (ylt)
Those who are generous are blessed, for they share their bread with the poor. (nrsv)

「將食物分給窮人」,是進一步解說眼目慈善。歷史上那個大名鼎鼎的齊人黔敖,饑荒時他在於路旁將飲食分給饑民,說了那句「嗟來食」,連道歉也無補於事。如果黔敖是眼目慈善的,大概不至於說出嗟來食這句話。人行點善事,可能出於不同動機,可能純粹出自良心,也可能為了自我感覺良好,又可能為了抵償罪孽,甚至為了得人的稱讚,或者多種動機交織連自己也說不清楚。

「將食物分給窮人」,我想可能不僅僅是施捨,而是將自己的口糧分給需要的人。使徒行傳記載了耶路撒冷初期的教會。「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因為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4:34-35)。有人錯解(或利用)經文,將初期教會解釋為共產主義制度。其實經文沒有提及任何制度,也不曾說凡物公用是教會對門徒的要求。當時的實情是各人聽了使徒的教訓,在聖靈的帶領下,將信仰生活化。使徒彼得在使徒行傳5章4節所說的話也足以從另一角度證明這一點。初期的教會,是蒙福的。

稍後在哥林多的教會內卻曾出現了恰恰相反的情況,受到使徒保羅嚴厲的責備,「你們聚會的時候,算不得喫主的晚餐;因為喫的時候,各人先喫自己的飯,甚至這個飢餓,那個酒醉。你們要喫喝,難道沒有家麼?還是藐視神的教會,叫那沒有的羞愧呢?我向你們可怎麼說呢?可因此稱讚你們麼?我不稱讚!」(林前 11:20-22)

願我們現今的基督徒被提醒,作蒙福的,而不是蒙羞的人。

以利亞就起身往撒勒法去。到了城門,見有一個寡婦在那裡撿柴,以利亞呼叫他說:「求你用器皿取點水來給我喝。」他去取水的時候,以利亞又呼叫他說:「也求你拿點餅來給我!」他說:「我指著永生耶和華你的神起誓,我沒有餅,罈內只有一把麵,瓶裡只有一點油;我現在找兩根柴,回家要為我和我兒子作餅;我們喫了,死就死吧!」以利亞對他說:「不要懼怕!可以照你所說的去作吧!只要先為我作一個小餅拿來給我,然後為你和你的兒子作餅。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裡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華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婦人就照以利亞的話去行。他和他家中的人,並以利亞,喫了許多日子。(王上 17:10-15)

22:08 撒罪孽的,必收災禍;他逞怒的杖也必廢掉。

箴言 22:8『撒罪孽的,必收災禍;他逞怒的杖也必廢掉。

Whoever sows injustice will reap calamity, and the rod of anger will fail. (nrsv)

栽種與收成的關係,農耕社會的人很容易明白。中國有句古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話常被人用來表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即努力與成功的關係;又被佛家用來表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關係。聖經的背境也是農耕社會,聖經用種和收的關係來作的比喻就更多姿多彩了。

這一節箴言和下節箴言放在一起看,其意思就很明顯了:惡待人的有禍了,善待人的有福了。人自從犯罪離開神以後,人就成了專顧自己,自我中心的人,人與神,人與人的關係都破裂了,甚至地上滿了強暴,為的是滿足私慾。讓我們來想像一幅畫像,殘暴的督工用刑杖驅使可憐的奴工撒種、耕耘,稍不如意就來一頓暴打,這督工的面上堆滿兇狠而又得意的神情,而奴工們則神情惶恐悲哀,卻不敢發出一絲呻吟而只能心中泣血….讓我們又來想像這片用血淚澆灌的暴虐田地收成之日收的是甚麼東西….也許你會想到五谷,但我會想到每顆籽粒都是飽滿的災禍。

這並非憑空想像。人世間類似景象古往今來不知幾何,此刻正在現實世界上某些角落發生著。遠的不說,近的加國有個濫用公權力的移民法官要脅一位女難民跟他上床,又有個濫用公權力的警察截查一位女司機將她帶到警車上性侵。迷信暴力權力恃勢凌人的,都是撒罪孽之種,必收災禍的果。「因果報應」是不會兌現的,除非有一位至高而公平公義的審判和治理者。人類社會之所以沒有成為野獸橫行的喋血森林,是因為至高者上帝掌權。從撒種到收成,有一個過程,有一段時間,罪人有悔改的機會,不要等到惡果熟透震怒來臨時悔之晚矣。

你們要為自己栽種公義,就能收割慈愛。現今正是尋求耶和華的時候;你們要開墾荒地,等他臨到,使公義如雨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耕種的是奸惡,收割的是罪孽,喫的是謊話的果子。因你倚靠自己的行為,仰賴勇士眾多。(何西亞書10:12-13)

22:07 富戶管轄窮人;欠債的是債主的僕人。

箴言 22:7『富戶管轄窮人;欠債的是債主的僕人。

The rich over the poor ruleth, And a servant [is] the borrower to the lender.(ylt)

簡單道理,除了革命時期,世上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富戶管轄窮人。即使在所謂無產階級專政的中共,權力和財富是分不開的,姑不論權貴怎樣取得財富,富戶管轄窮人總是不爭的事實。欠債,就只好用勞碌所得去還,還本、還利,欠誰的債,就是誰的僕人。雖因現代社會的通漲,人們對欠債已有迥異的觀念和慣性,舉債度日出於選擇多於必需,然而欠債的後患並不如人們想像的簡單。加拿大左派自由黨政府無限借債,置百姓於債奴的境地,繳稅越來越多,除了因為政府任意揮霍,政府的債務利息也成納稅人的重軛。普通百姓甘作房奴、車奴,借債蔚成風氣,國民債務收入比率連年攀升,一旦金融動蕩,無數人可能一夕間就在財富的洗牌中被逼上絕路。現代人自以舉債為聰明,但聖經卻從不鼓勵人去舉債,難道只為人有審慎理財的責任,不也為了人間的公平公義?

債的影響力是如此巨大,也令我想起某些非財務的債。欠債,改變人生。

肉體的債 – 聖經說「我們並不是欠肉體的債去順從肉體活著。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羅 8:12,13)

福音的債 – 聖經說「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羅 1:14,15)

愛人的債 – 聖經說「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羅 13:8)

你我今天欠了誰的債?欠了甚麼債?

豈不曉得你們獻上自己作奴僕,順從誰,就作誰的奴僕麼?或作罪的奴僕,以至於死;或作順命的奴僕,以至成義。(羅馬書6:16)

22:06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箴言 22:6『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Give instruction to a youth about his way, Even when he is old he turneth not from it.(ylt)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就己觀察到「三歲定八十,七歲定終身」的現象,現在科學家經長期的研究,作了這樣的結論,大腦的發育會在三歲達到成熟期的80%,在六歲達到成熟期的90%,換言之,六歲以後大腦的發育只佔十分一。而在大腦發育中扮演關鍵作用的是語言。你對小孩說多少話,說甚麼話,對小孩大腦的發育至關重要。因此幼齡環境對一個人的潛能開發甚具影響,不少父母,為了兒女「贏在起跑線上」,對胎兒講道理,讓胎兒受音樂薰陶,等等。

盡管如此,大腦發育並不等同全人發展,人漫長成長的過程,充滿更多變數和未知數。因此,有些人大器晚成,而有些少時了了;有些青少年反叛,轉變角度之大者可達一百八十度;甚至有些幡然悔悟的回頭浪子而有些則中途出家晚節不保。這就是說,教育必須自幼開始,一直到老。教育的目的,不但在於開發一個人的智力能力,更重要的是使這個人走正路。現今的世代常常忽視了這最重要的一面,但聖經卻很重視。

孩童,在希伯來文這個字可以用來指嬰孩,也可用來指童子,也可用來指青少年人。當談論到人一生的道路時,應當是指從嬰孩開始,要及早。但卻不是停於三歲,七歲,少年,青年,而是一生之久。在父母親的眼中,兒女總是好像未完全長大的,兩鬢斑斑了仍是個孩子。如果你為人父母,即使到老,也要使兒女走當行的道,如果你是屬靈長者,即使到老,也要使屬靈後輩不偏離當行的道。作為兒女,作為後輩,我們更不該自以為是,輕視長者。

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裡;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後3:14-15)

22:05 乖僻人的路上有荊棘和網羅;保守自己生命的,必要遠離。

箴言 22:5『乖僻人的路上有荊棘和網羅;保守自己生命的,必要遠離。

Thorns — snares [are] in the way of the perverse, Whoso is keeping his soul is far from them.(ylt)

乖僻,意思是扭曲;乖僻人,價值觀扭曲,精神扭曲,甚至人格扭曲。在社會上,乖僻人是那種故反常規的人。禮崩樂壞的例子,如1960、70年代的嬉皮士。他們反傳統、反建制、反基督教,將自己的靈魂麻醉在搖滾樂、濫交和毒品的幻覺中,往往本來中產出身,而自陷貧困流離。雖如此,卻有人以他們為時髦,趨之若鶩。但有警覺,潔身自愛的人,必要遠離。

在聖經中,乖僻人就是意欲扭曲真理,背叛上帝入歧途的人。「禍哉!那些稱惡為善,稱善為惡,以暗為光,以光為暗,以苦為甜,以甜為苦的人。禍哉!那些自以為有智慧,自看為通達的人。」(以賽亞書 5:20-21),他們偏行己路,自以為是康莊大道,前程似錦。殊不知,那是絕路,通向荊棘和網羅(荊棘和網羅豈是道路),不知不覺自陷於死地。

我們所處的世代,是彎曲悖謬的世代,充斥了與日俱增的各式歪理邪說,聖經真理卻被隨意揶揄乃至禁止,世界沒有因而如人所祈盼變得更安寧更美好;相反危機加劇,極端氣候、疾病、恐襲、軍競、財困、‧‧‧連人類自己的科學家也搞了個末日鐘,可見是荊棘和網羅之地。此際,我們可曾分別為聖,作成神無瑕疵的兒女,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詩篇1:1-2)

22:04 敬畏耶和華心存謙卑,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

箴言 22:4『敬畏耶和華心存謙卑,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

The end of humility [is] the fear of Jehovah, riches, and honour, and life. (ylt)

The reward for humility and fear of the Lord is riches and honor and life. (nrsv)

不知道所羅門王在編寫箴言的時候,曾否回想起了自己初登王位時到基遍獻祭,夜間在夢中耶和華向他顯現,問他想求甚麼。那時所羅門求神賜智慧,可以判斷選民,辨別是非。這是他在神面前心存心存謙卑的明證,這事就蒙主喜悅。

神對他說:「你既然求這事,不為自己求壽、求富,也不求滅絕你仇敵的性命,單求智慧可以聽訟,我就應允你所求的,賜你聰明智慧,甚至在你以前沒有像你的,在你以後也沒有像你的。你所沒有求的,我也賜給你,就是富足、尊榮,使你在世的日子,列王中沒有一個能比你的。你若效法你父親大衛,遵行我的道,謹守我的律例、誡命,我必使你長壽。」(列王紀上3:11-14)

富足、尊榮、長壽,有誰不想要?有誰不以此為驕傲?很多人千方百計,嘔心瀝血,夙興夜寐,上下索求,目的無非就是要得財富、虛榮、長壽。然而,撈到財富未必尊榮,因為為富不仁;掙得虛榮又怕死亡,因為不甘心待得而復失。世界的名利富貴,人追求的結果就是「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其實慈愛的上帝甚願賜人富有、尊榮、和生命。神向人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箴言10:22)。只要我們願意心存謙卑敬畏主,祂就按應許賜我們最好的。「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羅馬書8:32)

千萬不要搞錯,這絕不是鼓勵甚麼所謂成功神學。「敬畏耶和華心存謙卑」是人的本份和應有的人生態度;「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是正確人生的果效,不配得而得著的就叫賞賜。我們不可「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利用不實的「敬畏耶和華心存謙卑」為捷徑或者交易,從而達到自己「得富有、尊榮、生命」的目的,最終落得假冒為善,充滿對神的埋怨,充滿對人的嫉妒。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馬可福音10:29-31)

22:03 通達人見禍藏躲;愚蒙人前往受害。

箴言 22:3 『通達人見禍藏躲;愚蒙人前往受害。

The prudent see danger and take refuge, but the simple keep going and pay the penalty.(niv)

這裡說的「見禍藏躲」,不是指沒有勇氣,沒有承擔,也不是指沒有信心,心懷二意。這裡說的「見禍藏躲」,是指人「通達」,知道境遇,知道危險之所在,並見機行事,隨機應變,走化險為夷之路。愚蒙人不知道,也不理會環境,說得好聽是勇往直前,說得白了是偏行己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卻又沒有打虎的本領,那豈非找死,自害己命。

說來好像老生常談之理,但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人不從。例如先賢告誡「慢藏誨盜,冶容誨淫」,但不少人只落得事後哭訴,受害人雖可憐,害人者雖可誅,但要知道,自從有人的日子開始,直至你去世的日子,盜淫二者即使受到全人類最猛烈的譴責和零容忍,都仍會在暗角裡伺機而動,你不可能有比「見禍藏躲」更安全的方法。又例如投機炒股炒樓,雖有無數市場泡沫化的警告也當耳邊風,雖千萬人吾往矣,結果終必受到自然虧損。

現實生活中最可怕的禍,則是末日審判之禍。同樣地,通達人見禍藏躲,躲在那萬古磐石耶穌基督的蔭下。哀哉,只顧醉生夢死的人,無視滅亡的警告,不願思想,懶得思想永恆的事情,正成為愚蒙人前往受害。要知道,「受害」一詞,在原文的意思是「受懲罰」。

你我願作通達人還是愚蒙人呢?

耶穌快到耶路撒冷,看見城,就為他哀哭,說:「巴不得你在這日子知道關係你平安的事;無奈這事現在是隱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來。因為日子將到,你的仇敵必築起土壘,周圍環繞你,四面困住你,並要掃滅你和你裡頭的兒女,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路加福音 19:41-44)

22:02 富戶窮人在世相遇,都為耶和華所造。

箴言 22:2 『富戶窮人在世相遇,都為耶和華所造。

Rich and poor have met together, The Maker of them all [is] Jehovah. (ylt)

The rich and the poor have this in common: the Lord is the maker of them all.(nrsv)

財富是身外物,雖對人有種種很深的影響,卻終是是人外面的東西,並非人的實在,可惜人卻總以財富來將人劃分為不同的階級彼此鬥爭,彷彿財富比人更重要,決定人的一切。

富戶窮人在世相遇,相遇(pagash)有互動的意味,可見不僅為有相同之處而已,不僅是同戴一天,可能是一室之中,不可避免地有互動。偏偏貧富關係問題自古以來就棘手,人以嫌貧,欺貧,媚富,妒富,仇富的心態,以刼貧濟富,刼富濟貧的手法,乃至以革人命的手段來處理貧富關係。人這樣的互動,是人只看到擁有財富多少的分別,沒有考慮到人相同之處,沒有看見人性,沒有看見人的價值,沒有看見人的意義,不知道人人同有一位創造者,同有一位主人。人若能夠真正承認同屬一位創造主這個事實,人就能夠彼此尊重,人就容易共享上帝的恩賜,也就能夠和平友愛地相處互動。

可惜人很難接受真理,所以拿著經文也只想利用而非服從,我們要小心。一方面,富戶窮人都為耶和華所造。經文說神造人,沒有說神將人造成富戶或造成窮人,我們無需想當然。人致富或致貧是可有多方外在或內在的原因,並非一成不變的定格,聖經也常教導人致富之道,只要合神心意,正當地致富,改變自己的經濟地位並不是罪。

另一方面,福音固是貧窮人的福音,但救恩的門也向有錢人敞開,兩者就是一樣,並沒有矛盾,因為神是不偏待人的。神學淪為革命神學,明顯已經離經背道,是利用聖經去達到自己的野心。

戲笑窮人的,是辱沒造他的主;幸災樂禍的,必不免受罰。(箴言17:5)

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言19:17)

我的弟兄們,你們信奉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便不可按著外貌待人。(雅各書2:1))

22:01 美名勝過大財;恩寵強如金銀。

箴言 22:1 『美名勝過大財;恩寵強如金銀。

A good name is rather to be chosen than great riches, and loving favour rather than silver and gold. (kjv)

以斯帖可作這則箴言的正面範例。「女子進去見王是這樣:從女院到王宮的時候,凡她所要的都必給她。…末底改叔叔亞比孩的女兒,就是末底改收為自己女兒的以斯帖,按次序當進去見王的時候,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監希該所派定給她的,她別無所求。凡看見以斯帖的都喜悅她。…王愛以斯帖過於愛眾女,她在王眼前蒙寵愛比眾處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頭上,立她為王后,代替瓦實提。」(以斯帖記2:13,15,17)

比珥之子巴蘭則可以作這則箴言的反面教材,「巴蘭就是那貪愛不義之工價的先知」(彼後 2:15下)。事實上,見錢眼開,見財忘義的人也真不少。貪財甚至貪小便宜常常令人聲名狼藉,令人落得千夫所指。

中國文化也講「名利」,「名」排在第一位,「利」緊隨其後,名利似乎是一對雙胞。最清高的是隱士,完全不求名利,不過完全不求名利的也出了名。次之是不逐利的名士,但出名也可以成為得利的門路。多數人是名利場中客,一生追求名利雙收。也有些人覺得可以花錢沽名釣譽,甚至有些人為了出名,語不驚人誓不休,或者故作驚天動地的舉措,甚者更是「不能流芬百世,也要遺臭萬年」。凡此種種之名,都是為求吸引別人注意和在意自己,是自我中心的一種表現。這名或可以引起人間一陣騷動,或可以勒石鑄金存留人間等待時間慢慢消磨,或可以載入史冊貌似永垂不朽,得著的人給與的當得的或不當得的聲譽。

這種「名」,與本節箴言的「名」有著根本的區別,無怪乎譯者將本節箴言之「名」(shem)譯作「美名」。這種美名純粹是基於美德,「如同倒出來的香膏」,耶穌自少就有美名,「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2:52)。箴言3:3-4說「不可使慈愛誠實離開你,要繫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這樣,你必在神和世人眼前蒙恩寵,有聰明」。「有聰明」深文理和合本循英文標準本譯為「得名譽」,有認真的學者不同意這樣擅自改動,但退一步說,如果在神和世人眼前蒙恩寵有聰明,也算得上是美名,這種美名即使在人間藉藉無聞,但在天上有極大而永恆的賞賜。

曾聽說某間教會擴堂,只要有人肯捐出一定數目的款項,就可以在新大樓有一塊磚刻名留念,未知是效法世界,還是錯誤演繹了「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如果一個窮人只有兩個小錢,全都奉上了,沒有資格得著人一塊刻磚的紀念,卻在神那裡有永遠的紀念。

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

腓立比書4:8